9月14日,早上八点半,陈东繁已经驱车上路了。今天,他将和公司专门聘请的地质勘测队一同前往密云水库大成村,为仙谷堂珍稀中草药科研产业基地选址进行生态考察。
根据北京华夏仙谷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规划,公司将在北京选址建设仙谷堂自己的珍稀中草药科研产业基地。而陈东繁,则是基地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按照公司的发展规划,我们将打造的是一个百年工程,所以最初的选址一定要有科学依据”。算上这一次,已经是陈东繁在一年的时间里进行的第35次实地考察,几乎北京及周边的地方,陈东繁都进行了现场勘察和地址检测。此次的密云考察将会是最后一站,待结束之后,陈东繁将会根据勘测队提供的考察报告结合项目评估,递交公司董事会进行最后的抉择。
据了解,即将落户北京的仙谷堂珍稀中草药科研产业基地并不是仙谷堂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基地。早在2013年,仙谷堂便联手中山大学生物基地在广州番禺区建设仙谷堂灵芝产业园。经过五年的建设发展,该园区已经建设了85座“人工智能气候室。
人工智能气候室,即用特殊硬件及计算机模拟自然界风、光、水、电、雾等自然条件的一种空间单元。据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北壮透露,人工智能气候最重要的硬件组成是温度控制装置,基于这样一种新型换热板的发明。使空间内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温度、湿度、CO2浓度可任意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空调室内四者之间的矛盾,使灵芝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均匀生长成为可能。
按照公司规划,北京基地将建设305间人工智能气候室,用于灵芝等珍稀中草药的培育。如果按照每间气候室年产364颗灵芝来算,一年下来,北京基地的产能将达到111020颗。
投入如此大的灵芝产能,仙谷堂有自己的底气。据了解,2017年,全国灵芝总消费量从2015年的75吨猛增到156吨,“两年的时间内灵芝产量翻番,足以说明灵芝在国内市场的广阔”。
不过,仙谷堂在北京建设基地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产量,抢占市场,他们有更大的雄心——让中医养生落地。
与广州基地不同的是,北京基地建成后整个园区将被划分为综合服务区、观光游览区、文化展示区、中医药养生区、气雾栽培区、产品加工区、备用用地区等七大功能区域。“我们希望把基地建设成一个以中药养生为核心,集生态保育,科普教育,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基地”。在杨亚新看来,北京基地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公司的生产基地,而是一个面对全社会开放的,中药养生文化传播主题公园。
张蕊,是北京景浩天中医馆的馆长,从事中医配药、煎煮等已经二十余年。令她有些担忧的是,很多消费者在自己单独购买灵芝等药材时,会带着错误观念前来购买。曾经流行过一阵的鹿角灵芝便是最好的例子。
鹿角灵芝,因为形似鹿角而得名,据张北壮教授介绍,当子实体生长初期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超标时,灵芝嫩芽就会分散发育,长成鹿角形状。“鹿角灵芝观赏性要大于食用性”。可在消费者看来,鹿角灵芝可能是灵芝中的一种,又占个“鹿”字,令人产生对身体有益的假象。殊不知,鹿角灵芝其实是“长歪了的灵芝”。
在张蕊看来,对于灵芝种植环境的认知缺失,直接影响了人们在购买灵芝时,对好灵芝的判断标准失衡。“很多人都知道灵芝是被种出来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灵芝其实是易感菌类,对生存环境有着严格要求。”据张北壮教授透露,灵芝的生长发育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菌丝生长期,第二阶段是子实体生长阶段。两种不同阶段的灵芝,对生长环境有不同的要求。以菌丝体为例,最适宜的培养环境是温度23℃~25℃、湿度60%~70%,二氧化800ppm,无光。这些因素,稍有超标,都会影响灵芝的质量。
事实上,国人对于中药材的了解大多流于皮毛,除了知道名称和基本作用外,其它的一概不知。张蕊表示,“中药养生一直都在传承,可是如果从药材购买这一环节产生偏离,如何谈养生呢。”
大众对中药养生文化的认知产生偏离,加快了仙谷堂北京基地建设的进程。根据公司初步规划,北京基地中的气候栽培区和产品加工区将会不定期面向社会开放,并配备专门讲解员,让参观者直观了解珍稀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和要求,从而避免认知偏差的产生。对此,杨亚新表示“让大众知道中药材怎么种出来的只是仙谷堂让中药养生文化落地的第一步,后续还会做出新的尝试,让传承了百年之后的养生文化能够在去其糟粕后,流入千家万户。”